家庭是社會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組織形式,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好的遺產。
為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和老一輩科學家的優(yōu)良家風,所工會、所黨委特別推出“傳優(yōu)良家風 樹崇廉新風”主題展覽,通過講述16位科學家的家風故事,引導職工廉潔修身、廉潔齊家,感受中國老一輩科學家的家國情懷,領略當代科學家的文明風采,讓優(yōu)良家風引領崇廉新風,凝聚向上向善的強大精神力量。
吳文俊
(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
“在有了一些好的想法時,一定要付以十倍的努力。”
對數(shù)學的核心領域拓撲學作出了重大貢獻,開創(chuàng)了數(shù)學機械化新領域,他的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在國際上被稱為“吳方法”。
不斷積累、不斷思索、不斷創(chuàng)新,是吳文俊學術風格的寫照,也在無形中影響著子女。在兒子吳天驕眼里,書是父親的命根子,數(shù)理文史政經,他都有所涉獵,小時候跟著父親去動物園或者看電影,總要到旁邊的書店看看。吳文俊的夫人陳丕和在中科院數(shù)學所圖書館工作,精通英文、法文,也經常教育孩子們多讀書。漸漸地,讀書從吳文俊的個人習慣成為整個家庭的家風傳統(tǒng),讓吳天驕和他的姐姐們獲益良多。
除了經?!芭菰跁铩保瑓俏目∵€是個喜歡探究問題的人。大女兒吳月明上中學期間,每當因為考了高分在家自鳴得意時,吳文俊總會在笑呵呵之余突然點出,“你最好看看是什么原因丟失了那兩分”。他并不是要求女兒考滿分,只是習慣性地讓她認真搞清楚錯在什么地方。
黃旭華
(1924年2月24日——至今)
“不僅要學知識、學本領,更要做一個有人性、有人格、有尊嚴的人?!?/p>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主持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制,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談起家,黃旭華首先說到的總是自己的父母:“我在工作當中,如果有一點成果,這些因素除了黨的教育培養(yǎng)外,都是受我父親母親的影響?!秉S旭華的父母都是醫(yī)生,他們學成之后離開富饒的祖籍廣東揭陽,來到了相對貧瘠的海豐縣田墘鎮(zhèn)定居,“那里地方病很多,最窮最需要醫(yī)生。他們有這個思想,就是做醫(yī)生不是要去最好的地方,而是去最需要的地方”。父母這種不圖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在黃旭華心中深深埋下了種子。但日本侵略中國的暴行改變了他的從醫(yī)志向,開始毅然追尋“造船造艦”抵御外侮的報國夢想。
在婚后,黃旭華家中同樣形成了“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家風。女兒們說:“我們可能作不了像父親那樣大的貢獻,但他忠于國家、熱愛事業(yè)的信念我們會一直傳承下去。對得起國家、對得起社會,才能對得起自己和家人?!?/p>
鄧稼先
(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p>
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fā)做出了重大貢獻。
作為父親,鄧稼先雖然視孩子如掌上明珠,但在一些問題上他卻選擇了“不作為”。女兒鄧志典還不到十五歲時,就到了內蒙古建設兵團,被分配在一家做箱子的工廠當工人,一干就是四年。期間,一次核試驗完成之后,鄧稼先放棄了休息的機會,坐了幾天幾夜火車,又步行二十幾里去看望女兒。以鄧稼先的“國寶”身份,可以有很多辦法把女兒接回來的,但他沒有這樣做,他的女兒是研究所中最后一個按政策回到北京的。
但在另外一些事情上,鄧稼先卻傾盡全力幫助兒女?;謴透呖己螅畠簺Q定參加考試,但她從沒學過物理。這時,鄧稼先湊巧有三個月的時間在北京,于是他親自上陣,騎著自行車去舊書攤上淘來舊教材,每天晚上給女兒講物理課,常常講到凌晨三四點鐘。父女倆一塊拼了三個月,完成了中學五年的物理課。雖然鄧稼先留給家人的物質遺產少之又少,但留下的精神風范則如同一座高山,巍峨聳立,令人敬仰。
于敏
(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
“我愿為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獻出自己的一切 ”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yè)改革發(fā)展的重要推動者,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為我國核武器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
盡管工作很忙,于敏對子女的教育卻始終沒有忽視。他把歷史文化融入教育之中,注重從精神上充實孩子們的生活。于敏陪伴家人的時間少之又少,但只要一有空閑,他就盡量陪著妻子和孩子旁征博引、妙趣橫生地給他們講歷史人物故事,并將人生道理“夾”在其中,引導孩子們認識到“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要愛國家,要對社會有責任感,要自食其力腳踏實地”……
即使對孫子,于敏再疼愛也不會給予過多額外幫助,更不會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孫子走捷徑。他一直認為,人有多大本事就干多大事,有點挫折或許對成長更有好處。對兒子于辛來說,父親立下的“標桿”早已成為自己的人生坐標?!俺藢W術上達不到父親的要求,在做人上我力爭按父親說的在做?!?/p>
顧方舟
(1926年6月16日-2019年1月2日)
“誰家的孩子不是孩子?拿別人的孩子做試驗,我做不到。”
著名病毒學專家,我國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癥”)疫苗研發(fā)生產的拓荒者,將液體疫苗創(chuàng)新性融入“糖丸”,推廣后使上百萬兒童免于致殘
1955年,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癥”)席卷江蘇南通:全市1680人突然癱瘓,其中大多為兒童,并有466人死亡。一時間全國多地暴發(fā)疫情,引發(fā)社會恐慌。1957年,顧方舟臨危受命開始脊髓灰質炎疫苗研究工作。在臨床試驗階段,必須證明疫苗對兒童安全。那么,找誰的孩子試驗?誰又愿意讓孩子來做試驗?
面對未知的風險,顧方舟作出一個驚人的決定:瞞著妻子,將疫苗給剛滿月的兒子顧烈東喝下!而在此之前,他自己也已經“以身試藥”,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豁出去了,總要有人來試驗。誰家的孩子不是孩子?拿別人的孩子做試驗,我做不到?!鳖櫡街厶孤实卣f。身為病毒學專家的妻子李以莞,在得知丈夫的決定后也并未怪罪他。“因為我也是做這項工作的,我們自己的孩子不去服疫苗,怎么能讓別人的孩子來服疫苗呢?”李以莞說。
孫家棟
1929年4月8日出生
“我只是一個合格的工程師”
運載火箭與衛(wèi)星技術專家,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技術總負責人,探月工程首任總設計師,被業(yè)界公認為中國的“衛(wèi)星之父”。
深夜,孫家棟家里的電話鈴響了。這個時間來電話,他知道多半是工作當中的緊急情況。孫家棟直接從床上跳下,來到外屋接電話。妻子魏素萍看他接電話時間長了,怕他著涼,拿著一件衣服過來給他披上。或許是電話內容涉及工作機密,或許是怕妻子在身邊打擾他研究工作,孫家棟用眼睛瞪著愛人,示意她離開。就在魏素萍默默轉身離開時,孫家棟一手拿著電話,一邊斜著身子伸長了腿用腳尖把門關上。
這下惹急了魏素萍:“這家里就我倆,你工作上的事也不至于這樣防備我吧,真是職業(yè)?。 彪m然說了這樣的氣話,但魏素萍深知孫家棟的工作是高度保密的。所以,每次在家里遇到孫家棟與同事電話討論工作,她都是悄悄離開,默默地支持著他。這只是孫家棟家庭生活中的一個剪影。幾十年如一日,他都是這樣一絲不茍地要求自己、要求家人。
微信